111/5/14「與水一起生活」主題願景工作坊(活動紀錄)

  • 時間:111年5月14日(六)下午1點至4點
  • 活動地點:蘆竹市民活動中心(338桃園市蘆竹區蘆竹街12巷7號)
  • 活動講師:彭文惠(中原大學地景建築學系副教授)
  • 活動主持人:魏郁祥(境群國際規劃設計顧問股份有限公司計畫主持人)
  • 活動參與人數:33人

緣起:

第三場「水與生活」主題願景工作坊主軸,接續著茄苳溪周邊的地景走讀、了解在地社區居民與水環境、土地相互共生的關係後,將聚焦在未來如何與水一起生活的討論上。因此在工作坊的開頭,將邀請中原大學地景建築學系的彭文惠老師,先分享一些國內外與水共生的社區環境設計,讓參與學員對於水環境的設計上能有所想像與參考,進而能在後續的議題討論上,對照著目前桃園的環境土地,提出對於水岸、埤圳或親水空間的想像提案。同時在議題討論上也將依照學員所處的社區環境分為兩組進行討論,一是既有的已開發區域如何修復與水的生活關係;另一則是新開發的區域,可以有哪些與水共生的新設計或方向,能一起共同描繪出桃園城市區域中的水環境面貌,將之作為水藍圖規劃的基礎。

活動紀錄:

由於桃園近年發展快速,有眾多的新開發區域,具有在新的都市計畫區中將水環境一同考量規劃與設計的潛力,因此在工作坊的開頭,彭文惠老師即針對城市區域的水環境提出許多案例的分享,如宜蘭河的營造、慕尼黑的灘地利用、挪威的親水環境案例等等,打開參與學員對於親水空間、水岸環境的想像。

在工作坊的討論上,參與民眾針對了兩種環境:既有城區與新開發區的水環境營造上,各自提出建議與想像的形式。

已開發區修復與水生活的關係:

人口稠密的都市需要自然空間,不僅是讓在都市照護的長者們有放鬆的場所,也是孩子能自主學習身體能力的地方。因此既有水岸、埤塘、水圳就是很適合的空間。相較於河川目前還有水質的問題不易達成親水,埤塘與水圳是較有機會修復的地方,如埤塘能夠改回土堤,並考慮生態、光線,與人的動線有所區隔,水圳則期望能打除或減少水泥化的工程,回到以前可以直接下水抓魚蝦的生活。

新開發區與水共生的想像:

若水質能夠改善,居民們都很期望可以有緩坡河岸的綠地空間,可以安全地親近水,也提到重點是「水」不只有河道,應該要看與周邊社區的關係,需要各局處的整合,才有機會營造出如案例中的環境。

同時,既有的農田埤圳紋理,能直接看見水,就是最好的自然環境教育場域。

居民們提出新開發區的規劃應該看見在地居民的需要,保留水路的紋理、避免截彎取直、也不要填掉埤塘,保留生態給下一代,而不是水泥工程。

  • 主辦機關:桃園市政府水務局
  • 執行單位:境群國際規劃設計顧問股份有限公司
  • 參與單位:桃園市政府水務局、桃園市桃園區公所、環保局環境教育講師、綠捷農地守護聯盟、江湖開放工作室、吉田農園、在地小農、永福愛鄉土成長發展協會、八德社區大學、中原大學USR、中興工程股份有限公司、台灣曼寧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、亞磊數研工程顧問有限公司、彩天旅行社、資訊業、一般民眾
  • 工作人員:蔡聰琪、魏郁祥、胡紫寧、陳柏鈞、嚴皞、聶嘉玲

檔案下載

「全國水環境改善計畫」桃園市水環境改善空間發展藍圖規劃-計畫簡介_水與生活